发布供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扫描关注我们的
公司微信公众号

推荐图文

首页 >> 资讯

废旧物资回收--杜鹰:棉花、大豆目标价格直补试点暂不扩大

发布日期:2015-01-06  浏览次数:52

 

杜鹰:棉花、大豆目标价格直补试点暂不扩大

 

  “今年起实行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直补试点明年范围不扩大,仍然还在今年的范围内试点,明年的工作重点是把试点组织好,总结好经验,为将来扩大试点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近日举办的清华2015三农论坛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

  在此之前,因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进口价格的矛盾日益突出,有关于“目标价格”直补试点扩围到食糖等农产品的消息,曾经一度非常盛行。而据杜鹰透露,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最终形成了上述结论。

  就此,多位农业专家向《财经》记者表示,试点扩围暂停,意味着形势较为复杂。一方面,国内外农产品价差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全面取消托市收购,在决策者看来仍不成熟。

  2014年伊始,中国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这源于最初为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跌过多、保护农民利益而出台的临时收储政策,已凸显了诸多“不适应症”:

  一是临时政策常态化,收储连年启动难以退出;二是补贴政策逐年累计,相关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竞争力优势消耗殆尽;三是收储产品无法顺利轮出,财政补贴日益增多。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前述清华论坛上也表示:中央在2012年就高度关注此事,2013年正式决定改革,2014年先行在新疆棉花、黑龙江大豆实施试点。

  在杜鹰看来,目标价格政策的核心是“价补分离”,即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制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不再入市收购,而是让价格随行就市,直接将差价补贴给农民。一个共识是,目标价格若能成功实施,可以减少现行托市收购政策带来的市场扭曲。

  对于2014年的试点效果,各方的评价不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认为,虽然目标价格实施以来,棉花内外差价从2011-2013年的超过50%,下降到2014年底的27%,减少了对价格的直接干预,也缓解国内的库存压力,但这项改革的可操作性存有问题。据他测算,单新疆一省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今年就达250余亿元。同时,补贴60%根据面积、40%根据交售量发放,核查棉花面积花费巨大的人工成本,开具发票则存在腐败风险。

  杜鹰则对目标价格试点持总体肯定态度,他认为,目前的问题只是操作中的问题。原来用于补贴收储的钱可以用到目标价格政策上来。从试点来看,市场机制得到发挥、棉农利益基本稳定、国内外价差缩小、库存改善、棉纺企业境况好转,“产业链活了,而操作中的问题长期不难解决。”

  黄季焜认为,中国农业的未来不在于“增加补贴”,而在于明晰土地产权、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科研体制、促进农业进步、完善市场、改善国际环境以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过,更多的决策部门人士强调,补贴对中国农民和农业仍然有重要意义,需要改变的是补贴方式,即应该符合WTO规则的下绿箱补贴模式。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过去制定的包括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等在内的这些调控办法,都是在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背景下建立的,从理念到操作都具有较大局限性。”针对国务院正在推进的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在近期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及工业化发展已达到日韩的相近阶段,同为地少人多的国家,遇到的问题也极其相似。叶兴庆指出,中国在新时期下农产品价格改革要早作通盘考虑,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应对变化的局势。

  “相较日韩,因为加入WTO的时间较晚,中国的调控空间已然相当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到底要怎么解困,现在思路并不是很清晰。”叶兴庆说,“这正是接下来中国农业政策需要探索寻路的重点方向之一。





                     来源:“中华纺织网”






  声明:本文章属于转载如有涉及个人隐私和版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联系本网,我们会尽快做出相应处理。
免责声明:本网站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等,除特别标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0319-5322811